工大之子|永远年轻的“80”后
——记我校“热熔胶领域的开创者”退休专家王润珩教授
他是我国热熔胶行业的开创者、开拓者,在热熔胶的世界里,他寻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年过耄耋,但他依然年轻、专注,保持着幽默的本性。
接受采访的时候,83岁的王润珩把手机放在桌上。手机屏幕不断亮起,微信新消息不断闪现。
看见记者好奇,王润珩呵呵一笑:“这是我工作的好伙伴!”
拿起手机,点开界面、聊天、刷朋友圈。王润珩玩得很溜,“我现在是天津盛旺化工的顾问,所以手机经常放在手边,就怕他们有问题了找不到我。”
“有什么疑难杂症找过来,我都能跟他们说说,这个活儿该怎么干,是哪里出了问题,怎样解决等!这些,我还是可以的!”作为中国热熔胶行业的奠基人,他有着绝对的自信,“能做事情,我就高兴!”
83岁的他,依然年轻、有趣,并且不断与时俱进。
有态度的企业先行
他,是我校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享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功勋人物”、“热熔胶粘剂开拓者”等多项殊荣;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中、英、俄文)、译文(英、俄、日文)、专著、教材等86篇(册),其中在“SCI”两篇(英文),在“高分子化合物”两篇(俄文)。
四十年来,作为热熔胶行业的开创者,王润珩教授以“共聚”方法,首创研发无毒无害、性价比高的热熔胶产品,实用性强,绿色环保,解决了行业领域内的棘手问题;作为热溶胶行业的开拓者,他不断创新,完成多次转让,推动津冀区域行业发展,辐射全国。
1978年,王润珩正式进入中国的“热熔胶”研究领域。
那一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撤销石油化学工业部,恢复化学工业部。
那一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立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那一年,作为老工业城市天津四大支柱之一的化工产业,对应用技术的需求急速增长。
那一年,他接受天津市服装公司的委托:研发服装粘合衬用胶粘剂。
面对这个全新的应用课题,王润珩思忖着胶粘剂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聚物耐热性能稳定,可溶、可熔性不佳;而通过共聚的方法,则可以有效控制和改善胶粘剂的性能。借鉴自己在(前)苏联作论文期间的经验,他和团队决定,采用“共聚反应”研究方法,进行新产品研发。同年,该项目完成了天津科技委员会立项。
最初,团队研究的“共聚酯热熔胶”制成的粘合衬,可耐水洗,但不耐干洗。而后,团队研究的“共聚酰胺热熔胶”粘合衬,可耐干洗,却不耐水洗。于是王润珩思索着,若把它们两个再共聚一次,是否可以制成功既耐水洗,又耐干洗的“聚酯酰胺热熔胶”呢?通过实验,他获得了成功,发表了论文、申报了专利。但他不并未就此止步,还进一步研发了“转移印花”技术,与天津市服装公司合作,生产服装衬布。再用粘合衬布制成服装后,在服装公司和学校同时进行了试穿,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与此同时,他也把“共聚酯热熔胶”的技术无条件提供给校办化工厂,进行投产。产品制成,随即转入下游企业使用,资金周转速度很快。许多社会企业看准了学校的应用技术优势,纷纷到校,请求技术转让。
1980年,天津市延安化工厂成为他的第一家校外技术转让企业。
短短数年,王润珩不仅自办工厂,还先后完成技术转让二十余次,成为我校最早一批大规模转化、转让科研成果的青年专家。
但在他看来,科研立项取得成果,开鉴定会、发表文章是应该的,却不是终极目标。科研,特别是应用型科研,取得阶段性成果,就应该尽快转化成产品,创造社会效益,并且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产品技术提升。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能签订独家转让合同,这样才能使更多有需求的企业,用“更少的转让费”拿到更先进的技术,为国家做更多的事。
他不仅就地技术转让做得好,还不断尽己所能,为更大区域的更多企业服务。当时,王润珩受聘于天津、河北、江苏、河南等国内十几家从事热熔胶行业的企业顾问。曾有一家单位,特邀他“上门问诊”的时候,想用高额回报,向他询问另外一家企业的核心技术。王润珩坚决拒绝。
“只做技术‘顾问’,不做技术‘倒爷’”的他赢得了企业的尊重,也赢得了行业口碑。
有作为的高校教师
王润珩在几十年的教学中,认真备课、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他常讲:要想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缸水,特别对专业课老师,要边科研、边教学,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执教期间,他以实验室为家,不分昼夜的与自己指导的学生一起做研究。甚至,有时工作到凌晨,在学生宿舍短暂休息后,就又投入进白天的教学环境。
比起单纯的教学,他更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他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厂、校紧密联系,践行学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在完成多个高质量课题研究的同时,为我校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相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他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更重要目的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高年级学生应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边学习、边实践。这样,才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他积极支持高年级的学生参与他的试验研究和技术转让过程,如企业建厂、试车、投产等环节。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投入工作,作出业绩。
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经成为单位或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其中,1977级的朱普坤和王强,早在1981年上半年,就利用课余时间,加入了王润珩指导的科研项目。
如今二人都在相关行业有所建树,并在美国研究机关和企业作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在留校工作,还是到国外深造,他们都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十几年间,朱普坤在国内、外发表几十篇论文和专著;接受某国际公司以两百万美元资助的课题中,几个月内开发出在关键性能方面超过市场产品性能数倍的一种特殊涂料,并取得大规模应用;后在德国汉高公司(HENKE)的胶粘剂部门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开发出具有商业化生产的新产品,创下单一产品年销量过两亿的业绩,因贡献突出,荣获2014年汉高公司最高奖。王强在美的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胶粘剂部门从事研发工作,在几年中开发出几种在光纤通信和数码相机上有关的胶粘剂获得成功,被诸多国际大公司争相采用;后他加入日本三菱化学公司的美国复合材料部,他担任该公司的研发部经理,全面负责领导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诸如王强、朱普坤这样,从他的实验室走出来的优秀人才,不胜枚举。从1970年入职,到2002年退休,有许多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成长为行业领域的中流砥柱。
当问及他对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有什么人生建议时,王老结合自己的人生,深有体会地说:“如果工作可以自己选择的话,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先在高校作2-3年教师,以便加深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而后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容易出成果。”
“八零后捕鱼队队长”
作为多年致力于教学科研的行业领军人物,王老却一点都没有想象中的刻板。在天津生活多年的他,言谈话语中处处流露着哏都人民独有的幽默机智。
“我也是八零后啊!”,耄耋之年的王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提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如数家珍。
王润珩从小学习武术,即使在前苏联留学期间,也没有丢下老本行,经常上台表演,直到今天他的身体还很硬朗。“刚回国,返回中科院时,由于当时国内形势,中科院在读研究生和归国留学生,都被直接安排到天津小站去当兵了。那时当兵,我们每天种水稻、摸鱼。因为我摸的最多,所以就让我当摸鱼队队长。有时,摸的鱼太多了,我们还晒成鱼干,留着慢慢吃。”提起这些,王老哈哈大笑——没有一丝对曾经困苦生活的哀叹,脸上满是乐观、豁达的笑容。
总有一些人保留着连时光都无可奈何的美好。心态年轻的人永远都不会老。沧桑岁月在王老的脸上凝聚成笑容,困苦磨难在他的心中积淀成内涵。
而时至今日,王润珩教授依然老当益壮,在行业里继续发挥余热,在学术浩海中“捕着科研的鱼”。作为胶粘行业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从未间断对于后辈的指引,整理材料、撰写文章、指导技术人员,身体力行着勤慎公忠的校训,用他熠熠闪耀的人格魅力照亮了“热熔胶”行业的前行之路。
文/屠琼芳 康润亚 图/王润珩 审核/陈鸿雁